EN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文澜师范教育课堂第22讲回顾 | 杨晓慧:当AI遇见历史:人工智能赋能历史文化研究

作者:宋毅林

发布时间:2025-05-06

浏览次数:

来源:

2025年4月24日下午,历史文化学院邀请河南省人工智能理论及算法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杨晓慧教授作《当AI遇见历史:人工智能赋能历史文化研究》的讲座,讲座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闵祥鹏教授主持。

杨晓慧主要讲述了人工智能相关知识,涵盖基础概念、技术,以及其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应用、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她表示,当前AI发展呈现三级跃迁态势:以AlphaGo为代表的弱人工智能已在单一领域超越人类;强人工智能(如通用大模型)则具备多领域类人能力,甚至催生AIGC(生成式AI)创作国风音乐、京剧等创新内容。人工智能在生活、科研、艺术创作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拓展了人类能力边界。例如AI物种翻译、AI绘画、AI创作京剧等,还点明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是核心技术,可结合知识图谱辅助历史研究。

在阐述人工智能赋能历史文化研究时,杨晓慧讲述了三大路径:一是进行历史数据挖掘与分析,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实现文物数字化与虚拟修复;二是自动生成知识图谱,融合多模态知识,解码和翻译古代语言;三是重建历史场景,实现历史场景3D重建和历史人物复活,但需先将文档数字化。她还以Dify为例,讲解了大模型本地化部署步骤及创建智能体的方法。同时她还提到了人工智能在历史研究中面临的挑战,目前存在技术依赖、结果偏差、虚假信息生成等风险,需警惕技术依赖与“模型幻觉”,着重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在对人工智能融入历史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上,杨晓慧强调,人类应与人工智能协同,发挥其辅助作用,实现人机优势互补,同时要回归本真,增强生活幸福感。

讲座中,杨晓慧系统梳理人工智能知识体系的技术架构与发展脉络,解析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应用前景。在互动环节,她列举了人工智能引入历史学科的相关例子,与学生交流探索人工智能在历史研究的实践可能,现场学术研讨氛围热烈。此次讲座,杨晓慧以其跨学科视野系统阐释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历史文化研究的范式革新作用,为人工智能与历史学研究的跨学科搭建起对话平台。

近年来,我院聚焦学科交叉创新,全面推进人工智能与历史学的深度融合。通过举办人工智能与历史系列讲座,搭建跨学科对话平台;重点建设“数智历史实验室”,依托多模态数据平台开展历史文本智能解析、图像识别与知识图谱构建等前沿研究,推动历史学在智能时代的理论研究、技术实践方面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