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课程思政建设与“人工天河”精神内涵的深度融合——我院研究生课程《生态史专题》师生赴红旗渠开展生态史实践调研

作者:黄银苹

发布时间:2025-05-03

浏览次数:

来源:

太行巍巍,渠水奔涌。2025年4月25日,我院研究生课程《生态史专题》的师生在闵祥鹏教授的带领下,前往林州市红旗渠开展实地考察,将生态史研究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探寻“人工天河”背后的生态智慧与精神力量。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课程《生态史专题》师生于红旗渠纪念碑前留影纪念

生态实践:从历史工程中感悟人与自然共生

在红旗渠纪念馆内,师生们通过全景沙盘、历史影像和万余件文物,系统回顾了林州人民“劈开太行引漳水”的壮举。动态还原的“凌空除险”“铁姑娘打钎”场景,配合陈列的钢钎、手推车等工具,生动展现了10万建设者削山凿洞的艰辛历程。实地考察与现场授课相结合,同学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红旗渠不仅是水利奇迹,更是一部生态抗争史。它体现了先民面对恶劣自然环境时的智慧与韧性,为当代生态治理提供了历史镜鉴。

红旗渠纪念馆工作人员为河南大学师生介绍抗旱历程

在总干渠咽喉工程“青年洞”,师生们重走“水长城”,实地考察300名青年突击队员以血肉之躯开凿的隧洞。学生王鹏飞感慨:“红旗渠的每一块石头都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博弈。当年建设者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既改造自然又敬畏自然,这种生态平衡理念至今仍有启示。”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课程《生态史专题》师生在青年洞留影合照

思政铸魂:红旗渠精神激发青年担当

此次考察以“生态史+思政”为主线,贯穿全程。在红旗渠纪念碑前,师生们重温“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十六字精神内核。闵祥鹏教授强调:“学习生态史不仅要研究自然变迁,更要传承先辈迎难而上的精神品格。红旗渠精神与生态文明建设一脉相承,是青年投身国家建设的鲜活教材。”

学生们通过分组研讨,将红旗渠的生态经验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现实议题结合。博士研究生管金蓉在报告中写道:“红旗渠告诉我们,生态工程需要技术,更需要信念。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科学治水护山,也要赓续‘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志。”

历史照见未来精神薪火相传

此次红旗渠之行,不仅让师生们身临其境感受了“人工天河”的壮丽,更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深化了对生态史多维价值的理解。课程通过挖掘红色资源中的生态内涵,将思政教育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奋斗故事,激励青年学子以史为鉴、勇担使命,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活力。

红旗渠水长流,精神薪火不熄。《生态史专题》是我校研究生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人文语义学视角下的历史沉浸式教学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核心课程,也是将红色基因融入生态治理研究的教学创新实践。该课程整合历史学、地理学和社会语言学等多学科资源,构建起“文献研读-田野调查-语义分析-价值阐释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通过解析历史档案和口述史料,引导学生运用语义还原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生态治理智慧。课程团队特别开发“水文图谱”“区域生态叙事等特色教学模块,结合植被恢复、南水北调工程等治水实践案例,培养研究生运用历史智慧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今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将继续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实践的创新融合,让历史照见未来,让青春与时代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