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名师学人讲坛回顾2025年第27讲暨河南大学“至善”青年人文社科学术沙龙第六讲|韩志斌、冀开运:中东区域国别研究的前沿问题

作者:郑卫淇 张梦哲

发布时间:2025-05-14

浏览次数:

来源:

2025年5月10日下午,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韩志斌教授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冀开运教授受邀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三楼报告厅做题为《中东区域国别研究的前沿问题》的讲座。本次讲座是河南大学“至善”青年人文社科学术沙龙第六讲暨历史文化学院名师学人讲坛2025年第27讲。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副院长张枫林出席本次活动,讲座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杨磊副教授主持,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胡浩教授、刘洪洁副教授以及王亚萍副教授作为与谈人参加。

冀开运首先题为《伊朗历史教材中的国家认同建构》的报告。报告伊始,冀开运指出伊朗是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伊朗历史教材叙事中,首的特点是历史连续性的神圣建构,教材将伊朗历史总结“帝国—宗教—革命”的线性叙事,既借用了古代阿契美尼德王朝“宽容宣言”的历史遗产,又强调了什叶派宗教权威与国家的统一。伊朗的历史教材强调波斯文化,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其中,淡化族群差异,强调共同的伊斯兰信仰。此外伊朗的历史教材还具有将神圣空间政治化、视觉符号的意识形态化、仪式性叙事的内化等特点。最后冀开运将伊朗历史教材的叙事总结为一场精密的意识形态工程,并借此阐发了伊朗面对内外挑战的韧性。

韩志斌题为《中东部落:概念认知、类型演化与国家治理》的报告。韩志斌首先通过自身的学术经历,以科研生长点为线索引出中东部落问题。他表示,阿拉伯国家在国家治理实践中都出现了部落认同转向。随后分析了中东语境下的“部落”内涵。一方面,部落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国家在治理的过程中也在“创造”部落来实现统一中东部落具有独特的“平衡对抗”机制。最后韩志斌分析了平等型部落与等级制部落的含义与特点,并举例分析了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的部落治理,总结了两种治理模式的经验教训

报告结束后,张枫林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再次对两位教授到访河南大学表示欢迎,并希望在未来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促进校际间学术交流和发展。

本场讲座向在场师生引介了中东区域国别研究中关于民族国家、社会建构、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前沿问题,与谈人就伊朗世俗化改革的可能性、阿拉伯社会主义的含义、伊朗历史教材的世界史内容、区域国别研究的未来发展等内容与报告人进行了热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