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名师学人讲坛回顾暨百年院庆系列讲座2025年第20讲|刘后滨:从“天下十道”看《唐六典》的托古与拟经

作者:于佳琪 张梦哲

发布时间:2025-04-23

浏览次数:

来源:

2025年4月14日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刘后滨教授受邀在历史文化学院三楼报告厅做题为《从“天下十道”看〈唐六典〉的托古与拟经》的讲座。本讲座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志军副教授主持。

刘后滨以“贞观十道”为引,将《唐六典》中的“天下十道”与古“九州”的概念进行对比,明确指出《唐六典》“十道”已经演化成为一个政治概念,并获得经学地位。刘后滨向大家阐释“十道”概念在唐六典之前的应用他表示,贞观十道是实指的地理区划,以统括天下诸州,还包括各种名义的使职差遣此后,唐朝的地理区划的数量通常多于“十道”,直到开元二十二年设置十道采访使,“十道”才作为一个特有概念固定下来。随后,刘后滨以“十道”概念的经典化为突破口,阐述《唐六典》作为礼乐文明新经典的具体体现及其影响。他指出,《唐六典》模仿《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氏》,其编纂以拟经为宗旨,完成了十道概念的经学化,并且“十道”概念的经学化也在影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引入“九州”与“十道”相联系,介绍“十道”对接“九州”的经学语境与史学传统。他认为,《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氏》等经典文献中的“九州”是《唐六典》中“天下十道”的思想资源与制度依托,为其制度叙事提供了模板《唐六典》除“十道”对应“九州”外,其制度叙述的体例和语汇也兼取《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氏》,并与唐代新制结合。刘后滨表示,从“九州”到“十道”是中国古代地理观念和天下秩序的一大转变。尽管“十道”并没有完全取代“九州”,唐人使用“十道”后,“九州”依然作为某种政治哲学与文化概念被使用,但“十道”不是对“九州”的解释,而是从唐初的地理区划转化成了一个具有准经学地位的政治文化概念。这一转化已经超越了此前的经学传统解释,是《唐六典》拟经取向的具体体现。

讲座,刘后滨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与独特的研究视角,为研究唐代的政治制度与历史地理提供新的方向,激发了在场师生对《唐六典》的拟经问题以及历史地理学等领域探索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