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河南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国家治理史研究室、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学月刊》编辑部承办的首届国家治理史研究论坛“中国之治”的历史根源及思想理念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金明校区举行。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常委、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杨艳秋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左玉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助理展龙教授、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杨萌芽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西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侨大学等23所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史学理论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清史研究》《史学集刊》《历史教学》等14家期刊的90多名专家学者和编辑参加本次会议。开幕式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祁琛云教授主持。
杨艳秋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国之治”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理论界为回应中国实践而提出的重要概念。当前,“中国之治”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学界从基础理论、制度渊源、思想理念、现实关怀多个维度探究中国国家治理的特色。“‘中国之治’的历史根源与思想理念”研究课题于2022年11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未来,学界应在充分吸收已有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谋求创新。本次论坛集聚了有关“中国之治”的最新研究成果,必将有助于探寻中国历代国家治理经验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杨萌芽代表学校向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河南大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双一流”建设和“双航母”战略对实现百年名校振兴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历史文化学院近些年来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杨萌芽表示,历史文化学院在“中国之治”方面已经具备成熟稳定的学术团队和扎实深厚的研究基础。相信通过本次会议,河南大学学者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高校专家学者一道,立足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根本,汇聚更多“中国之智”,推动“中国之治”迈向更高境界。
左玉河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成立的背景,认为深化国家治理史研究必须聚焦“国之大者”,植根于中华文明,坚持人民立场。如此,才能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总结兴利除弊、固本安民、思危防患、促稳求变的历史规律;从古今贯通的宏观视野上把握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从治乱兴衰的历史实践中探究聚民心、鼓民气、彰民力、实民愿的治理理论和方法。他指出会议论文具有新视野、新思路、新进展,必将有力地推进国家治理史的深化。
开幕式结束后,专家代表围绕国家治理、边疆治理、治理秩序、治理思想等主题进行主旨发言。中央民族大学李鸿宾教授认为唐代一统化政制与多样态疆域治理手段对国家内聚力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河南大学李振宏教授指出《文子》书中的“德仁义礼”四经是融合并创新《老子》、孔子思想以及时代共识的结果。中国人民大学刘文鹏教授从资源调配、财政调整、地方社会等方面,展现了清代中央如何通过驿传体系汲取地方资源为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提供支撑。暨南大学刘增合教授采用将官方奏档与高官私人密函对读比勘的方法,探讨了晚清陆海边疆财政纾困情况,以期创新“活的制度史”的研究路径。河南大学翁有为教授探究了中国共产党以对军阀主义的清理为轴,既先破后立又即破即立地建构中共革命体系内的治理位序新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展龙教授从明代舆论所发挥的监督朝政秩序、宣讲政策、决定重大事件走向的作用,深入探究了舆论与政治的关系。
论坛设五个分会场,主题分别为“‘中国之治’的历史底蕴和理论根基”、“传统治理模式与‘中国之治’”、“宋明政治实践与‘中国之治’”、“清代社会治理与‘中国之治’”、“近现代历史变迁与‘中国之治’”。学者们围绕上述主题展开了充分研讨,在研究思路上将断代与通史、个案与整体、宏观与微观、域内与域外相结合;在研究内容上,涉猎边疆治理、城市治理、基层治理、财政治理等众多主题;在研究视角上,紧扣大历史、大问题、大趋势。
会议闭幕式上,分会场代表苑苑、朱圣明、黄群昂、张建斌、崔庆贺等汇报了五个分会场研讨情况,并摘要式呈现了研讨中的精彩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助理、历史学院执行院长展龙教授做总结发言,他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对国家治理史研究的深化、细化和升华,并期待学者们同心戮力、奋楫笃行,建立起国家治理史的学科体系,为当前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历史镜鉴。祁琛云代表承办方向莅临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并期待今后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及全国高校的专家学者在国家治理史研究领域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论坛在秋华缤纷的宋都开封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