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国内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交流合作>>国内学术交流>>正文

杨乙丹教授在历史文化学院做讲座

作者:金钰 张志苗

发布时间:2023-04-26

浏览次数:

来源:

2023年4月23日下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长、农业农村部传统农业遗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乙丹教授应邀在历史文化学院三楼会议室做题为《荒政史研究的道义经济面向》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闵祥鹏教授主持,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齐德舜教授作为与谈人参加讲座。

讲座伊始,杨乙丹教授讲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国家与农民道义的关系。他说明,土地是农民也是国家的命根子,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是围绕土地的关系建构的;并通过举“父爱主义”“仁政”“重农”“民贵君轻”“天谴”等理念的例子表现出中国对道义治理文化传统的深沉认同。但同时,传统农业时代国家与农民道义关系也具有脆弱性。随后,杨乙丹教授从灾荒日常化下的救荒策略分化、“嫌贫爱富”的救荒政策选择灾民的社会分层、灾荒赈贷制度的核心面向、灾荒赈贷制度的内在规定、赈贷的道义形象构建几个方面阐释了道义约束下灾荒赈贷的制度设计。接着,他道出灾荒赈贷利息策略的道义困局。一是国营商业性信贷和政策性信贷的分野,二是着眼于救荒而非取息盈利的赈贷传统,三是国家信贷的双轨运行及其对“抵斗还官”的冲击,四是违背赈贷制度道义规定的青苗法,五是朱子社仓赋予“量取息米”合理性的努力,六是备荒赈贷收息政策的游移与变通,七是收息和不收息的两难困局。然后,杨乙丹教授解释了赈灾政策运行悖论何以生成。他认为,这与赈灾制度发展及其精细化陷阱、赈贷债务的蠲缓与道义虚化、道义自觉的个体化危机、国家灾荒赈贷责任转嫁有关。最后,他提到要注意荒政史研究的道义文化面向。这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理解,对中国古代农业史、灾害史、社会史、经济史研究很重要,在研究古代荒政问题时,需要注意道义文化内涵解读。讲座结尾,齐德舜教授和闵祥鹏教授对讲座予以高度评价,他们表示,杨乙丹教授的讲座给人深刻启发,为我们选题以及研究都提供了新思路。

本场讲座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杨乙丹教授从独具中国特色的国家与农民关系入手,剖析了中国古代赈灾政策的分野和不同救荒措施的内在规定,并从道义文化的角度解读了古代荒政制度运行的逻辑。讲座颇具创新性,不仅加深了师生对荒政史的了解,更在荒政史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等方面给予大家深刻启示,拓宽了在场师生的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