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上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华腾应邀于历史文化学院111会议室做题为《从中里到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政府》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金康主持。
张华腾首先讲到,近年来学界对民国北京政府的评价逐渐趋于客观,一战期间北京政府的中立与参战皆为了国家利益,其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中华民族的危机,通过对日本朝野均积极参加一战、借参战达到侵占中国、称霸东亚的目的的阐述,表明中国的先中立、后参战的政策是在危机中进行的。张华腾详细描述了北京政府对于保持中立与参展的努力。他对一战爆发前中国的社会背景进行介绍,指出,袁世凯通过确立集权统治,稳定了当时的国内局势,社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而袁世凯本人因为其任职经历、政治经验等原因对日本侵华的危害具有一定的认识,对日本侵华采取了鲜明的抵制态度。正是因为袁世凯对日本具有清醒的认识,一战前期袁世凯当机立断宣布严守中立以保护领土主权,并且北京政府严守中立的政策也并非是心血来潮,各种资料表明中立政策的确立是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的,保持中立是各界军政大员及外交人员的共识。中立政策被破坏,中国积极参战,争取战后收回利权。张华腾指出,袁世凯政府时期对参战进行了多方面的布局与谋划,最终在段祺瑞当权时期在内部府院之争的背景下借德国潜艇封锁政策达到对德宣战的目的。他认为,日本对中国参战态度的转变是因为袁世凯的倒台与英、法、俄等国支持其夺取山东的权益。在论述中国的参展贡献时,张华腾认为中国在一战中的贡献长期以来被自我否定与欧美否定所掩盖,中国在供应协约国武器、弹药、军需与派遣大量华工提供劳动力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今中国劳工的价值也越来越得到西方国家的认可。
张华腾通过列举诸多事例对中国在一战中的收获展开讲解。他认为,一战对中国所产生的灾难是客观存在的,也有机遇和发展的机会,但这一方面长期被忽视。首先,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部分参战要求得到了满足,德国、奥匈帝国在《辛丑条约》中的赔款以及在华特权被取消,这大大缓解了中国政府的财政危机,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其次,中国因对德宣战,在国际舞台上完成了一次出色的亮相,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利用国际法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诉求、敢于对列强说“不”这些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巴黎和会之后,中国政府与德、奥等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德条约》,获得了德国的赔款,等等。张华腾列举了北京政府时期所废除的不平等条约与签订的平等条约,并在此基础上主张对北京政府进行重新评价。他认为,北京政府具有一定作为,其外交成果应该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张华腾教授以详实的史料、清晰的解释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在讲座结尾处,张华腾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解答了部分问题。本次学术报告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