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我校主持的河南邓州太子岗遗址考古项目举行发掘现场专家论证会

作者:历史文化学院

发布时间:2025-05-21

浏览次数:

来源:

2025年5月13日,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邓州市太子岗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河南大学邓州太子岗考古实习基地举办发掘现场专家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湖南大学、湖北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考古专家莅临太子岗遗址进行考察指导。南阳市文物局、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邓州市委市政府、邓州市文广旅局、邓州市文保中心、穰东镇政府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与会专家有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郭伟民教授、湖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孟华平教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魏兴涛研究员、马俊才研究员。

与会人员合影

在遗址发掘现场,邓州太子岗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副教授刘中伟向专家们介绍了太子岗遗址2023—2024年发掘的主要收获及太子岗遗址的文化内涵、聚落布局等问题。太子岗遗址是南阳盆地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具有双重环壕的一处大型中心聚落,目前已经发现的屈家岭文化遗存、仰韶文化中晚期房屋等对于推动南阳盆地文明化进程研究、中国南北经济与文化交流研究有重要意义。

在第一发掘地点,专家团详细了解了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和主要遗迹等。他们指出,清理出来的十几座屈家岭文化墓葬排列有序、保存较好,应当进一步工作清理出一片完整的墓区。墓葬之下有较大面积的夯筑堆积,夯土结构致密、夯层清晰,是十分重要的发现,应进一步厘清夯土与墓葬的关系、夯土之上是否有建筑或其他遗存等文化现象,要进一步研究夯土的分布范围和功能等问题。

发掘现场考察指导之一

遗址西南第二发掘点清理出来有仰韶文化中晚期的排房,墙面、柱洞、地面、灶台等,保存较好。专家们对房屋的结构布局、人员居住方式、房屋修建过程和倒塌原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遗址外围钻探出有壕沟,应是遗址的防御性、界隔性设施,对于研究遗址的总体布局兴废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发掘现场考察指导之二

在河南大学邓州太子岗考古基地,专家团观摩了太子岗遗址的出土文物,指出南阳盆地的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文化向南传播的结果,而最晚到了仰韶文化晚期,长江中游地区的大溪文化、油子岭文化等已经开始对南阳盆地的文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与会专家听取了太子岗遗址考古收获、基地建设和未来规划的专题汇报,并对下一步的工作做出了详细指导。

参观出土文物

郭伟民表示太子岗遗址位于南阳盆地的中心地带、处于中原与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交流互动的前沿阵地,对于研究长江中游融入中华文明进程的途径与方式、过程和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指出,太子岗遗址建筑、排房等聚落构成从仰韶文化晚期到屈家岭文化时期已经发生了改变,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中原腹地又不同于江汉平原的一种特殊结构,显示出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北上并取代仰韶文化的过程,也是长江中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融入到中华文明体系的过程体现。他还对太子岗遗址仰韶文化中晚期房屋、屈家岭文化墓葬和环壕的下一步发掘工作做出详细指导。

郭伟民教授发言

孟华平认为太子岗遗址已经发现的屈家岭文化墓地、仰韶文化房屋及其夯土台基等已经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他表示,第一,南襄盆地处于长江中游和中原的交界地带,地方文化发展和文明进程能够清晰的看到中原和长江中游文化发展此消彼长的过程,同时区域性的特点和地方性的文化特征也非常明显,太子岗遗址的考古工作对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考古实习应当有长期的计划和短期的年度计划,要把勘探和发掘结合起来;第三,要做好考古发掘与科学研究的阐释工作,要让地方认识到考古的价值并做好保护利用工作。

孟华平教授发言

魏兴涛表示太子岗遗址是南阳盆地非常重要的、层级较好的、代表性的史前中心聚落之一。既有工作按照聚落考古的理念严格遵循了考古工作规程,发掘区的选择、临时性保护大棚等说明工作方法也是比较严谨的。他提出,太子岗遗址堆积较厚,需要制定长期的工作规划并分步实施、每一年要有具体的工作计划,要把聚落布局及其演变过程的科研目标和学生实习全方位全过程的考古学训练结合起来。他还特别指出,要和地方结合做好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研学活动和宣传,让文物活起来,要和地方政府合作研究发掘区土地利用模式。

魏兴涛研究员发言

马俊才首先从遗址高程图上分析了遗址的大致轮廓和周边环境,太子岗遗址是一个傍河的高岗大遗址,达7米多厚的文化层显示出其文化的连续性、房屋布局应有一定的规划、打破夯土台基的屈家岭墓地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发现。要尽可能把具有南阳盆地标志性的太子岗遗址年代序列、聚落布局等工作做好,要充分认识到房屋建筑、就有使用痕迹的玉钺等发现的重要价值。对于今后的工作他建议,要做好考古实习和学术目标的结合、要制定长期的规划并要以考古遗址公园为工作目标,具体工作中要确定遗址的边界、墓地布局等学术问题,并要做好科技考古、房屋建筑遗存的科学保护工作。

马俊才研究员发言

王巍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就是要研究中华文明何时、如何、为何形成的问题和各个区域之间如何相互关联、交互交流交融成为一体的问题,即何以为邻和何以中国的问题,太子岗遗址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可以提供非常关键的资料。太子岗遗址处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关键时期(距今5500~4500年)、江汉平原和中原交汇地带的关键区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他对下一步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作出安排,要通过大壕小壕的确认研究遗址的规模和布局变迁过程研究,要把墓地一个墓区的完整揭露和古DNA、同位素分析结合起来,要把浮选、筛土与动植物考古结合起来,保留已经发现的夯土台基等重要遗存。对于考古实习,他建议要选择堆积较薄的地方发掘,同时与堆积较厚的区域发掘结合起来,做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良好结合。遗址中部大面积的红烧土堆积表明这里至少有大型的建筑或者是有超大型的祭祀的行为,进而说明太子岗是一处高等级的中心聚落遗址。他建议,河南大学要和南阳市文物局、邓州市文广旅局等进行更深入的密切合作,要做好考古基地的建设工作。

王巍教授发言

祁琛云代表历史文化学院发言。他表示,学院将进一步加大对实习基地建设的经费支持,从基地基础设施的改造、工作和学习的基本设施完善做起。努力做好太子岗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工作。他对教学实习的优化作出进一步安排,优化了考古实习教师配备、课时量核算、学生交通安全等工作。

赫玉建代表南阳市文广旅局发言。他表示,发掘区临时土地使用问题可以通过南阳市、邓州市等部门的协调沟通解决好,遗址公园的建设可以通过分批次、小面积建设等灵活方式进行,要通过考古工作将习近平总书记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举一反三落到实处。

刘红梅代表邓州市委市政府政府发言。她表示,会积极协调县乡等土地管理部门,处理好考古发掘临时土地的使用问题。对于今后的工作她表示,会积极统筹考古发掘、临时用地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对接申报工作,积极服务考古需要。

会议最后形成了工作纪要和专家建议,对太子岗遗址的重要价值、既有工作的成绩和改进措施做出总结,并对今后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科学研究和基地建设等工作做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