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27日,由中国郭沫若研究会、河南大学主办,郭沫若纪念馆、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古代通史研究室承办的“郭沫若与中国史学百年历程”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共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及《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媒体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胡浩主持。河南大学副校长张礼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会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卜宪群、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祁琛云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张礼刚代表学校向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全面介绍了河南大学的历史沿革及历史学专业建设情况。追溯了郭沫若与河南大学、中原文化之间的渊源,指出应强化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加强与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及各兄弟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河南大学史学研究再上新台阶。卜宪群在致辞中对负责筹办本次研讨会的各单位表示感谢,他谈到郭沫若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探讨其思想对史学发展的深远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回顾与总结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历程,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祁琛云对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并详细介绍了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概况,梳理了学院近年来在科研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张占党代表学院向中国郭沫若研究会赠送郭沫若剪纸像。

在首场主题报告上,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会长卜宪群指出,郭沫若是近代最早科学阐释理论与史料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建设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蔡震从文学角度出发,探究了郭沫若跨史学与文学的写作;河南大学历史文学院李振宏从文风角度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呼吁重拾郭沫若“流畅与通透”的史学文风;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田澍从“人民本位”视角研读《甲申三百年祭》,提出郭沫若具有“通古今之变”的通变思维和“成一家之言”的创新思维,能够洞察政治动态,坚持人民立场。

第二场主题报告,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李均明通过梳理简牍材料,讨论了“爰书”的形成、演变与转化历程,有助于厘清先秦至秦汉“爰书”的文本形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张顺洪结合甲骨卜辞,探究了殷商时期“众”的社会地位问题;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李华瑞阐释了北宋经学、学校教育与科举三位一体的形成情况;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谢乃和提出何为古典学以及如何构建中国古典学的思考。

26日下午及27日上午,会议进行了3组共9场学术讨论,与会学者围绕文史视野中的郭沫若研究、中国史学百年历程变迁、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新视角、新路径等主题展开研讨。紧扣大会主题“郭沫若与中国史学百年历程”,对郭沫若文学、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构建、古文字考释、出土简牍与秦汉制度等角度,继续深挖,探索新角度、发现新问题,进一步在中国百年史学视野中推进郭沫若研究。

分组研讨结束后,会议进行第三场主题报告,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魏建以中国现代文学史名作为例探究郭沫若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越系统阐释了郭沫若执着于古史分期问题的原因;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李继凯探讨了郭沫若的书写行为及其书法思想的核心内涵;乐山师范学院郭沫若研究中心杨胜宽考察了郭沫若未将法家思想渊源追溯到管子的多重原因。

闭幕式由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秘书长张勇主持。各分会场小组代表魏永康、董家宁、韩鼎分别汇报了小组研讨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古代通史研究室主任赵现海作总结发言,全面总结了本次会议的学术内涵,他谈到此次会议是跨学科多角度交流的盛会,推动了学术发展朝着博大精深的方向发展。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张占党代表本届会议承办单位致答谢辞,对莅临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乐山师范学院郭沫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廖久明致闭幕词,他谈到各位与会同仁围绕郭沫若与中国史学百年历程等诸多核心议题展开讨论,提升了本次盛会的思想高度。最后,张勇秘书长宣布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本次会议在春意盎然的古都开封圆满落下帷幕。

在本次会议举行的同时,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馆学会、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河南大学主办,“8+”名人故居纪念馆联盟承办的“梦想之志 力量之源——文化名人与名作”展也在河南大学开幕,展览进一步拓展了“郭沫若与中国史学百年历程”学术研讨会的文化内涵,扩大了郭沫若等近现代文化名人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