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下午,河南大学1978级校友、河南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郝铁川受邀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三楼会议室做题为《世界现代化历史的五个理论问题》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周文凯主持。

郝铁川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为切入点,围绕五个核心理论问题,系统阐述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深层机制及发展趋势。首先,针对上层建筑的不完善有利于现代化启动这一理论问题,他结合在中世纪人类诸文明中处于相对落后地位的基督教文明圈、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东亚儒教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和以色列现代化历程的实例,指出政治制度效能和执政能力薄弱的国家与地区,反而容易诱发现代化进程。其次,他通过对日本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加坡现代化不同特点的差异性分析,展示各国现代化过程的独特性和多样性,阐明世界现代化道路呈现多元性这一理论问题,也揭示出现代化进程中全球化、本土化等多重转向。随后,他阐述了西方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批评转型特征,指出西方现代化的历程伴随着侵略性的对外扩张,这表明现代化及现代性社会并非完美无缺,后起现代化国家需要同时批评传统文化、现代化和现代性。他通过分析“威权主义政治”即东亚式的政治体制在东亚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作用,展示后起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因素在现代化启动阶段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最后,他以马克斯·韦伯的名言为引入,表示儒家文化总体上与现代化相对立、与现代性互补,对进入现代性社会的国家具有独特的和谐价值,我们需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重新审视儒家文化传统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进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目标的实现,为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提供支撑。

本场讲座中,郝铁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考察现代化问题,运用批判性思维揭示现代化运行机制,并以开放探索的态度重新诠释中国现代化的选择与作用,强调现代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明转移或模式切换的过程,而是包含多种可能性的开放性演化过程,他独特的分析视角和方法论为在场师生理解和分析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和研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