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翁有为与博士研究生陈玉娇在《中共党史研究》(2024年第4期)合作刊发题为《一九三四年开滦五矿罢工运动研究》的专题论文。
文章充分运用中共革命历史档案、文史资料、回忆录、社会性报刊及国民党方面档案等多元翔实史料,对以往研究所忽略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具有典型意义和重大影响的唐山开滦五矿工人罢工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全面梳理,深入考察和分析了中共在城市工作低潮时期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和高度危险的情况下与其他各方势力斗智斗勇,从而使开滦五矿罢工在多种力量的交织和矛盾运动中走上了一条艰难曲折却勇往直前的道路的。
文章指出,1934年开滦五矿罢工,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工人运动低潮中的一波高潮,在1月中旬至4月中旬3个月的时间里形成了3次罢工浪潮,引起社会舆论高度关注,更受到中共中央及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此次罢工发生在《塘沽协定》签订、冀东沦为日本势力范围之后,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与国民党政府划定的所谓“非武装区”内爆发的斗争,中共领导工人一方与英资矿方、国民党地方当局及保安队方、白色工会方、汉奸等各种势力进行了激烈博弈,使罢工的发展呈现复杂的历史面相和张力。罢工从为改善经济困境所进行的朴素经济斗争,发展成为长远的自身群体解放而反抗国民党统治的革命斗争。研究表明,中共的动员、组织和领导,是此次斗争得以催生、扩大和上升的必要条件。
20世纪30年代,面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多重压迫,1934年开滦五矿工人在中共的动员和领导下发动大规模的罢工斗争,具有独特且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此等内外诸因相激相荡之境遇并承此城市社会革命运动之链,在日本侵略者策划“华北五省自治”的现实压力和“华北之大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生存危机下,中共动员并领导学生奋起抗争,最终汇聚成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壮阔波澜,进而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走向。历史发展的波浪和链条往往就是这样衔接和形成的。对1934年五矿工人罢工运动的研究,是对学界成果尚比较薄弱的中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城市工作研究的进一步开拓和有力推动。
《中共党史研究》创刊于1988年,是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管、主办的大型党史权威学术理论期刊,在全国学术界尤其是史学界具有很大影响。创刊30余年来,该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始终坚持以学术为本,通过组织学术文章、搭建学术平台、传播学术信息,为推动中共党史的研究、宣传、教学工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