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中国史筑峰学科2024年第一季度建设情况汇报暨与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融合发展座谈会召开

作者:历史文化学院

发布时间:2024-04-12

浏览次数:

来源:

为持续推进中国史筑峰学科建设,2024年4月10日上午,河南大学中国史筑峰学科2024年第一季度建设汇报会在郑州校区友兰学堂中楼305会议室召开。中国史学科负责人张宝明教授、河南大学副校长张礼刚教授、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明钦教授、学科建设处处长赵俊伟教授、《史学月刊》主编苗书梅教授、高层次人才代表耿元骊教授、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卫东副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主任郭胜利教授,文化旅游学院刘涛副教授、张野副教授,历史文化学院领导班子及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张占党主持。

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祁琛云从师资队伍建设、本科及研究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汇报了中国史筑峰学科建设第一季度所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他表示,一季度学院以创新发展为主题,围绕中国史学科建设目标,着力在提振精神、凝心聚力、布局谋划和创新发展上下功夫,稳步推进建设任务。他汇报了阶段性建设成果,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持续推动机制改革、继续加强人才引育、实施国家重大项目培育、重点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强化与校内相关学院平台融合发展、强化目标考核工作思路。

张礼刚对中国史入选筑峰学科建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他表示,在人才引育方面,既要抓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也要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要进一步打破机构限制,整合校内外资源,不断提高所获成果与学科建设的匹配度。要突出学科特色,增强服务社会的理念,经费使用要坚持效益导向,保障重点,突出优势。要全面分析学科建设中的短板问题,化压力为动力,攻坚克难,不断推动中国史筑峰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

王明钦表示,中国史筑峰学科建设首先要坚持改革先行,在资源配置上不搞平均分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开阔思路,秉持开放理念,明晰的工作思路是进行学科建设的基础,通过联合校内外中国史学科资源和力量,推动学科持续发展。要抓实学科建设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赵俊伟结合中国史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一是突出学科优势,打造重点研究方向,做到学科方向的不可替代性,提升话语权。二是重视人才引育,努力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取得突破。三是提高社会服务意识,推动国家治理史研究院、宋文化研究院等高端平台建设。四是坚持创新发展,中国史筑峰学科建设要同世界史、考古学相结合,实现融合式发展。

苗书梅表示,中国史筑峰学科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及科研获奖方面还存在明显缺项。因此,要尽全力补足短板,不断积累,积极谋划,努力在教学、科研成果奖励上取得突破。同时要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鼓励青年教师多开展学术交流。

河南省特聘教授耿元骊分析了目前中国史筑峰学科建设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表示应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创新思路,要结合学科的发展特点及高层次人才现状稳步推进人才引育工作。

郭胜利介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围绕中国史筑峰学科建设所开展的具体工作,并对中国史筑峰学科在高端智库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育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侯卫东表示,目前黄河文明中心主要着力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探源研究,这与中国史学科先秦史方向的研究有着紧密联系,今后将推进考古学与中国史开展融合创新研究,力争在国家级科研项目、顶刊论文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刘涛分享了文化旅游学院在开展社会服务及特色智库体系建设方面的成果及经验,提出与中国史学科进一步融合发展,共同建设国家级智库的思路。

张野介绍了中国旅游文化研究院在服务社会典型案例培育及国家级基地建设上的成效,认为中国史筑峰学科建设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典型案例的培育,着力打造国家级基地平台。

历史文化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结合所分管的工作,从不同方面分别汇报了中国史筑峰学科建设项目的推进情况。

张宝明教授代表学科作总结发言,他提出加强中国史筑峰学科建设要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开放思维,推动高端平台建设,使资源配置合理化,要以成果产出为导向,建立成果奖励机制。要做好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创新理念,重视青年人才的引育,积极从国内外知名高校引进有学术潜力的高层次人才。加强平台、学科的创新融合,共同推动中国史筑峰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张占党代表学院班子作表态发言,他表示这是一次把脉问诊、加油鼓劲、提振精神的会议,学院将认真梳理老师们的意见建议,在以后的建设中逐项落实。学院将进一步坚定信心、务实重干,以实绩论成败、以结果论英雄,继续保持学科发展优势,为实现中国史学科筑峰工程建设目标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