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国内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交流合作>>国内学术交流>>正文

名师学人讲坛回顾暨百年院庆系列讲座2025年第17讲|赵国壮:砂糖生命史书写及制糖文明演进

作者:寇刘祎 索汇青

发布时间:2025-04-11

浏览次数:

来源:

2025年4月8日下午,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院长赵国壮应邀在历史文化学院三楼报告厅做题为《砂糖生命史书写及制糖文明演进》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赵广军教授主持。

赵国壮以自身对于糖的研究经历作为讲座的开端,强调糖史研究的重要性,进而介绍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探讨中国制糖文明研究的学术价值。他系统地阐述了制糖技术文明的六个发展阶段:一是熬煮饴糖的时代,讲述了人们对甜味的认知与获取。二是熬制黑糖的时代,甘蔗成为奢侈品,成为制糖的主要原料。三是宋代形成的北甜南咸饮食模式,标志着制糖进入窖霜时代,这在当时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均有体现。四是制糖工艺步入漏制白糖阶段,覆土法的应用引发了中国糖业的“明清变革”,消费规模得以扩大,糖业开始走向世界。五是随着洋糖的流行,糖业向精洁化转型,机制精糖时代到来,各地纷纷尝试建立制糖厂。六是新中国成立后,国营糖厂兴起,糖业国有化程度提高,先是南北共建,后来实行糖票制度。他谈到,如今糖业发展进入了大众消费时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增加,糖成为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产品。虽然过量摄入糖分有害健康,但人们应对糖品持有客观理性的态度。赵国壮通过糖业制造的技术历史发展,结合中国的社会背景,指出糖业历史的演进与国情变迁紧密相连。最后,他提出,糖品消费是人类物质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性消费糖品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期待。

赵国壮的讲解生动而清晰,使听众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他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讨论,耐心解答了关于砂糖文明演进的疑问,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知识与感官的双重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