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国内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交流合作>>国内学术交流>>正文

名师学人讲坛回顾暨百年院庆系列讲座2025年第14讲| 吴琦:宗漕:清代运漕家族承役的一种面相

作者:詹本维 刘柏瑞

发布时间:2025-04-07

浏览次数:

来源:

2025年3月31日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吴琦教授受邀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三楼报告厅做题为《宗漕:清代运漕家族承役的一种面相》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贺怀锴教授主持。

吴琦以自身学术经历为切入点,分享了社会史视角与研究方法在漕运研究领域的独特价值,并着重强调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表示,在对漕运相关课题进行持续探索时,其研究视角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最终聚焦于漕运家族,从而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在介绍清代漕运背景时,吴琦重点阐释了漕运在古代社会的枢纽地位,即漕运不仅是经济运输的重要通道,更是维系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关键环节。随后,吴琦围绕四个核心板块展开深入探讨:首先是“何为宗漕,何以宗漕”,通过对大量家谱的细致研究,他阐述了宗漕的基本意义,并指出漕运在成为家族身份与地位象征的同时,也给家族带来沉重负担;其次是地方大族的应漕策略,地方大族通常利用雄厚的财力和人力,通过提前储备粮食、捐摊漕费、置办军田的方式保障漕运开销,维持家族在漕运事务中的持续参与;第三是中小家族的多种应役方式,中小家族采取阖族应役、联宗帮运和军役转移的方式,集中整合多个家族资源力量共同完成漕运任务,以平衡各家族的负担;第四是运漕家族的讼案与争端,他通过列举诬扳案、构讼案、控诉案等典型案例,展现了漕运背后复杂的家族矛盾与社会关系。最后,他表示,“以漕为宗”的“宗漕”理念在家族中的贯彻,映射出基层社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努力,促使基层运漕家族走向整合,体现了国家与基层社会“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的关系,对清代漕运制度在基层的执行意义重大。

讲座结束后,吴琦积极与师生互动,并耐心回答同学们的问题。在本场讲座中,吴琦通过个人学术经历,强调社会史视角和研究方法在漕运研究中的重要性,并突出了问题意识,为在场师生打开了相关问题研究的全新视角,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学术启迪与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