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5日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沈慧副研究员受邀在历史文化学院三楼报告厅做题为《考古遗址木炭/木材研究与应用》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武喜艳副教授主持。
沈慧将本场讲座的整体内容框架概括为三大核心部分,即“木炭/木材的来源”、“鉴定与分析流程”以及“研究应用案例”,并向在座的同学们逐一进行介绍。首先,她针对古代遗址中木材与木炭的遗存,从产生过程与留存量的差异及其成因两个方面阐述了该类遗存的来源。随后,她通过分析树木性质的差异性,利用现代模拟实验分析说明了木材裂隙的产生及数量与木材水分、木材类型、真菌菌丝、保存环境、年轮特征、侵填体分布等因素均相关,揭示了现代研究遗址的科学依据,即通过木炭化石的裂隙、真菌、年轮曲率、侵填体等特征,可以推断木材的属种、生长环境、砍伐部位等信息,同时,她辅以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考察实例,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研究结论。最后,她基于以下多个研究案例:局地环境类型、先民对植物的利用、先民对植物的管理、人类活动对植被环境的影响、植被破坏后重建和人地关系的综合探讨,系统阐述了考古遗址中木炭与木材在现实科学研究和学术进步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沈慧广泛引用各地区、各历史时期的科学考察实证及理论支撑,为听众深入解析了人类生产活动中所遵循的“最小劳动力原则”,木炭颗粒度对其研究价值的具体影响,以及人与自然自原始时期以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历史事实与平衡机制等具有跨学科重要性的知识。
本场讲座中,沈慧从现实研究的视角出发,凭借简练明晰的语言表达、精确无误的数据支撑、严谨缜密的论述逻辑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拓宽学术视野的学习体验,有效提升了同学们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