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简介
赵广军,1975年10月,法学学士、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学月刊》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河南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美国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访问学者(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闽台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中华口述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台湾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史、中国基督教史、区域史、新文化史、口述史等,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项目两项,主持国际合作项目一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两项,主持省部级项目五项,其他项目十余项,出版学术著作五部,参著三部,主编资料汇编一部。
二、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近代文化史、近代社会史、中国基督教史、区域史、新文化史、革命根据地史、阅读史、身体史、史学史等方向的研究。
三、学习与工作经历
1997-2001年,信阳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学士;
2001-2004年,福建师范大学宗教学专业,哲学硕士;
2004-2007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历史学博士;
2007-2019年,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副教授;
2012年,美国旧金山大学访问学者;
2019-至今,《史学月刊》编辑部,教授、副主编、副主任。
四、主要著作:
1、《基督教与20世纪中国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参著;
2、《“家国”:房山常氏家族与近现代中国》,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独著;
3、《福建与中西文化交流史论》,海洋出版社,2015年,参著,五万字;
4、《抗战时期河南大学流亡办学口述历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合著;
5、《林伯襄传》,河南大学出版社,2022年,独著;
6、《当代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参著;
7、《近代河南基督宗教史料汇编》(五册),花木兰出版社,2025年,主编;
五、主持项目
(一)主要科研项目:
1、《基督教与19世纪中国新知识群体研究》,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主持;
2、《近代中国教会土地研究》,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主持;
3、《河南方志史》,河南省社会规划兴文化项目,2022年,主持;
4、《民族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史事编年》,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2020年;
5、《百年五四运动记忆史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持子课题,2018年;
6、《大别山革命老区历史文献整理》,横向课题,2018年;
7、《政权与地权:中共教会土地改革研究》,第58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5年;
8、《中原社会与中西文化交流:基督教与近代黄河流域中下游社会历史变迁》,与美国旧金山大学利玛窦历史文化研究所合作项目,2012年,主持;
9、“五四运动记忆与诠释史丛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023年,主持子项目;
10、《河南基督教史》,河南省专门史文化工程,2018年;
(二)教改项目
1、中国近现代史,河南省精品课程,参与第三;
2、中国近现代史,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参与第二;
3、《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机制研究》,河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主持;
4、《MOOCs等网络资源背景下的历史学课程模块改革研究》,河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主持;
六、部分代表性论文
1、《帝国、教会与传教士:艾嘉略与中法<北京条约>私添“十八字条款”考述》,《近代史学刊》(集刊),2024年第32辑
2、《一个晚清士大夫的政治圈子:张佩纶与晚清政局》,《寻根》2024年第2期;
3、《袁甲三、胜保之争与咸同年间皖省军政》,《史学月刊》2023年第11期;
4、《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传播与理论扬弃》,《史学理论研究》2022年第1期;
5、《金陵大学“新史派”与章开沅史学接受之初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
6、《商业、新思潮与政治:<新青年>广告编辑实务三嬗》,《河南大学学报》2022年第4期;
7、《70年来史学研究范式的变迁——<史学月刊>创刊70周年纪念暨第四届学术期刊历史学编辑论坛综述》,《史学月刊》2022年第2期;
8、《1920年代“赤都”莫斯科的新青年阅读场之构建》,《山西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
9、《民国时期萧一山的史观构建与评析》,《史学史研究》2022年第2期;
10、《党化、同志与社会化:中共建党初期<新青年>的三个舆论共同体》,《郑州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
11、《民族复兴:辛亥革命历史逻辑和政治逻辑的统一》,《光明日报》,2021年12月3日理论版;
12、《闽方言圣经与近代福建社会》,《圣经文学研究》(集刊),2020年第21辑;
13、《民国“故事”:民国河南省署的政治生态》,《古都开封》(第17-18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年;
14、《政权更迭:民国河南省署、省府的行政变迁》,《古都开封》(第17-18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年;
15、《清初郑氏将领黄廷、周全斌降清史实考论》,《清史论丛》(集刊),2017年第2辑;
16、《书香传家,厚德育人》,《岂敢自恃误后生:常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
17、《南迁汴人群体与南方区域社会(下):以地方志记载的汴人后裔为例》,《古都开封》(第13辑),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
18、《清流张佩纶的尴尬人生》,《中华遗产》2015年第12期;
19、《南迁汴人群体与南方区域社会(上):以地方志记载的汴人后裔为例》,《古都开封》(第11辑),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
20、《构建本土化思想文化史理论》,《人民日报》(理论版),2013年12月1日;
21、《清初台湾“土番”屯垦河南邓州考述——兼论小聚落移民民俗之变迁》,《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22、《中河南辛亥革命诗作考述》,《史学月刊》2012年第2期;
23、《方言、宗教传播与文字革新:近代基督教会闽方言罗马字运动研究》,《井冈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24、《基督教与近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社会历史变迁学术研讨会及讲座综述》,《史学月刊》2012年第3期,第二作者;
25、《清季野史中的张佩纶》,《寻根》2012年第5期;
26、《明末清初开封犹太人儒学群体的儒化》,张倩红主编:《犹太文化散论》,华夏出版社,2012年;
27、《诗话与史话:中河南辛亥革命诗作考述》,载于张华腾主编:《辛亥革命与袁世凯: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时期人物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
28、《“洋票”事件与公共舆论——从《申报》载应城劫案看其埠外新闻之史料价值》,《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29、《晚清“酷吏“毓贤被刑之谜》,《寻根》2011年第5期;
30、《历史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分布、建设现状与分析》,《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31、《历史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现状及分析》,《文山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32、《明末清初开封犹太人儒学群体的形成及其儒化》,《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3期;
33、《抗战中的苏联空军志愿队》,《文史精华》2009年第5期;
34、《抗战初期苏联的援华飞行员及飞机》,《纵横》2009年第3期;
35、《五四时期毛泽东与长沙周南女校》,《船山学刊》2009年第2期;
36、《抗战时期苏联援华志愿飞行员对日作战战术》,《党史文苑》2009年第1期;
37、《抗战时期苏联援华飞机数量及机型》,《军事历史》2009年第1期;
38、《清末报刊对世界妇女运动的报道及其对中国妇女运动的启蒙作用》,黄正林主编:《从深处看历史: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与经济社会》,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39、《清朝广东沿海鸦片走私与反走私斗争浅析》,《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二作者;
40、《历史的第三种写法》,《南方日报》,2008年3月18日,第二作者;
41、《晚清民国时期福建省境内宗教期刊初探》,《东南传播》2007年第11期;
42、《方志对文化史料的补充:以王阳明在福建遗留诗文为例》,《中国地方志》2007年5期;
43、《近代基督教中文刊物编辑活动主体之研究——以〈鹭江报〉及福建其它中文刊物为考察对象》,《基督与中国社会:第二届‘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国际年青学者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4、《清末报刊对世界妇女运动的报道及其对中国妇女运动的启蒙作用》,《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3期;
45、《近代闽方言罗马拼音字的出版与基督教会扫盲运动研究》,《基督教研究辑刊》(第八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46、《清初一个开封犹太人宗教文化身份的认同——开封著名犹太人赵映乘考述》,《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6期;
47、《近代基督教会闽方言罗马字出版与“扫盲”运动之研究》,(美)《基督教与中国》(第三辑),2005年;
48、《犹太儒学仕子赵映乘》,《福建乡土》,2003年第1期;
49、《自立之基:中国基督教信众捐输之研究》,《闽台区域研究丛刊》(第三辑),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