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晚,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宝明教授在学院三楼报告厅作了题为《对峙的意义——“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化论争的世纪回眸》的讲座,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赵广军副教授主持。
张宝明教授紧密围绕三个主要问题展开论述,从“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化论争的缘起入手,分析两个学派各自的内在理路,最后阐述了本场讲座的重点问题,即“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化论争的意义。他以陈独秀、胡适“美丽的邂逅”的友谊为线索,阐述了“新青年派”的发展历程;以《学衡》杂志的创刊展开二者之间的论争问题。他又从评文学、说文化、论文风、谈教育四个方面讲述《新青年》和《学衡》精神上的分歧与暗合,并归纳了学派之间的差异。
张宝明教授指出,《新青年》烹调了一道“民主”与“科学”大餐,而“学衡”奉献的则是“示正道,明大伦”的人文盛宴。他明确两个阵营的文化诉求并无本质差异,二者都是在文化振兴和民族复兴的大旗下积极进行自己的蓝图设计,凸显了“五四”知识分子可贵的担当精神与责任意识。二者的对话和争辩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进程中形成了难得的张力,推动思想文化史的发展。而“新青年派”与“学衡派”二者之间的相互补正,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人文学”界与“科学”界,时至今日依然发人深省,是学界历久不衰的话题。
随后,现场师生对本次报告相关内容进行互动交流,张宝明教授逐一进行解答与释疑,并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主讲人介绍:
张宝明,河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兼任河南省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心常务理事等职务。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的教学与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光明日报》《中共党史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著作《启蒙与革命——五四“激进派”的两难》(1998)、《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研究》(2007)、 《启蒙中国:近代知识精英的思想苦旅》(2015)等多部。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多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