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上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叶炜受邀在历史文化学院三楼报告厅做了题为《“奏疏不报”考:对唐代皇帝搁置权的初步探讨》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祁琛云主持。
讲座开始后,叶炜教授首先报告了本次讲座的选题,阐述了对制度的理解、唐后期的独特魅力以及对权力的独特见解。随后,他深入分析了皇权在政治运作过程中的隐形权力,并通过唐代皇帝的政务处理方式示意图说明唐代皇帝不直接参加集议,但却在决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发生作用,由此引出了关于“疏奏不报”与“皇帝搁置权”的讨论。在什么是“奏疏不报”的问题上,他首先通过蔡邕的《独断》解释了什么是“报”,然后举例古籍中的实证详细地解释了何谓“疏奏不报”,并补充了“疏奏不报”的时限。而对于“皇帝搁置权”的理解,他先讲解了“搁置权”的含义,并指出搁置权是皇帝在肯定权、否定权之外的另一种权力方式,这种方式就是不决策。在他看来,不决策其实也是一种决策,对潜在议题的搁置以及在处理藩镇问题上的策略性搁置,都是不决策背后的决策。最后,叶炜总结了目前学界对唐代皇权研究还未解决的三个问题,并表示在以后会继续深入研究。
叶炜的讲座以独特新颖的议题选取、详实丰富的史料论证给在场听讲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人受益匪浅,展现了历史文化学院讲座的高质量和高水平。
主讲人简介:
叶炜,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南北朝隋唐史和古代政治制度史。代表论著有《南北朝隋唐官吏分途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与罗新合著,中华书局,2016年)、《论魏晋至宋律学的兴衰及其社会政治原因》(《史学月刊》2006年第5期)、《从武冠、貂蝉略论中古侍臣之演变》(《唐研究》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信息与权力:从<陆宣公奏议>看唐后期皇帝、宰相与翰林学士的政治角色》(《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1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