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袁靖教授应邀在学院二楼报告厅为广大师生带来题为《风吹草低见牛羊 ——中国古代黄牛和绵羊的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学术报告。院长苗书梅教授出席,讲座由考古文博系王运良老师主持。
袁教授首先从他早年在日本留学的经历说起,与师生们分享了他在读书期间选择研究方向的切身感受。随后袁教授从鉴定家养动物的方法、黄牛和绵羊的出现、在肉食中的地位、在祭祀中的使用、以及对绵羊和黄牛的开发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袁教授认为,动物考古学是考古学与动物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属于考古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理论是一个学科的灵魂,历史唯物主义、传播论、演化论等考古学的基础理论都是动物考古学的理论基础。此外,动物考古学的基本理论还包括均变说、埋藏学和文化生态学。中国古代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说,“六畜”这个词最早出自《左传·僖公十九年》的“古者六畜不相为用”。研究这六种家养动物起源或出现的时间、地点、作用等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各个地区、不同时间段的古代人群食用的肉食种类和数量具有自己的特色,且逐步发生变化。从整体上看,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人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通过饲养家猪的方式获取肉食资源的特征和长江流域的人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通过渔猎活动获取肉食资源的特征形成鲜明的对照。人类在开发家养动物,获取稳定的肉食来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家养动物用于精神寄托、建立礼制和强化军事力量之中,家养动物与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程密不可分。
袁靖教授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生动幽默的讲解为同学们奉上了一道“学术大餐”,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袁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古代人地关系和科技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