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之缘:我与河南大学
今年是母校河南大学建校110年,为响应河南大学美国校友会的倡议,我仅撰写以下数节作为对母校建校110年校庆的祝贺。
河南大学是中国最古老的几所大学之一,其所在地是始建于清代雍正九年(1731年)为举办河南乡试的河南贡院,也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中国正式取消科举制前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举办最后一次临时会试的地方,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发生历史千年大变革的地方。1912年林伯襄等河南教育家在清代河南贡院旧址之上创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开启了河南现代教育的先河。1923年冯玉祥将军在其基础上扩建为中州大学;1927年,改建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30年首次被命名为河南大学,1942年在于右任先生等支持下改为国立河南大学奠定了今天河南大学的基础,1952年在院系调整中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此后改称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直至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沿用至今。在河南大学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变革中,我与家庭亲人几乎自学校创立之始,就和这所大学结下因缘,至今已有三世,我则更是这所学校培育的学子,深得恩惠,至今依然。
一、外公是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首届学生,曾任河南大学教授
我的外公翟承烈,字韶武,1896年生于河南修武,少年家贫,勤奋苦学,早在1912年河南大学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立之初,16岁就以优异成绩考入该校成为河南大学首届学生。
此后他又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后回河南先后任教于开封第一高中及河南水利专科学校,后任河南省立开封女子师範学校校长。抗日战争开始后,他投笔从戎转任西北军政干部训练团高级教官,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教育机构,曾任河南大学任教授,后转任河南教育厅厅长,后赴台湾在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及东海大学、中兴大学兼职教授,终其一生。他可以说是我的家族中最早和河南大学结缘的第一代。
二、母亲、外婆、姨母与河南大学
母亲翟国娥
外婆
我的母亲翟国娥也和河南大学有过一段渊源。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沿平汉铁路大规模南侵,华北地区相继沦陷。当年11月日军攻占豫北重镇安阳等地,当时我的姨妈翟瑞霞正在河南大学医学院读书,她的未婚夫徐文波则在农学院随段再丕教授读书,21岁的母亲和外婆逃难到开封和姨妈汇合。这时河南省会开封已经危在旦夕,风声鹤唳之中教育部与省政府决定让河南大学由开封迁往豫南山区。我母亲陪同外婆和姨妈随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一路奔波,来到豫南镇平县。不久日军大举侵犯鄂西北,母亲和外婆又与姨妈随河南大学历经周折来到伏牛山北麓的嵩县落脚,其间母亲在河南大学医学院和农学院做杂工维持外婆和她的生活,和河南大学医学院的师生在嵩县县城共同度过长达五年的艰苦生活。1944年5月,日军进攻嵩县,医学院由嵩县县城转移到河南大学本部所在地嵩县潭头镇。到潭头后又经历了日军攻入潭头镇后在大雨滂沱中的追杀,在北山遇到日军骑兵时与农学院段再丕教授夫人一起保护我外婆逃离虎口。可以说,抗日战争中河南大学经受的苦难我的外婆和母亲都亲身经历,与河南大学始终共生死同存亡。
我的姨妈翟瑞霞自抗战前进入河南大学医学院读书,在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在流亡在嵩县的河南大学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后来一直在河南大学校医院做医生,走过她的全部人生,直至退休后也继续住在河南大学家属院,未曾离开过河南大学。姨夫徐文波是河南大学农学院段再丕教授的高足,也是河南大学在极度困难的逃亡中培育出来的人才,一直在农学院任教,直到农学院分出来后他随农学院迁往郑州,是河南农业大学著名的农业气象专家。可以说我母亲家的前两代与河南大学有着密不可分的情缘。
姨妈家的表妹徐宇昕是“文革”后和我一起考入河南大学前身开封师范学院数学系,她的丈夫曾是河南大学数学系培养出来的很有影响的数学家。另一表妹的丈夫也是河南大学培育出来的化学家,曾经担任河南大学化学系的系主任。
三、岳父孙作云教授及其家人与河南大学
岳父孙作云教授
我的岳父孙作云教授是国际知名学者,早年师从闻一多教授,是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高材生。他先后在北京大学、沈阳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河南师范学院二院(1953—1956年,河南大学曾叫河南师范学院,校本部在开封,北院也称二院即现在新乡的河南师范大学)执教多年,后来转入河南大学前身开封师范学院,在历史系任教授。他在神话传说、诗经、楚辞、美术考古和民俗研究多个领域成就斐然,声闻遐迩。他的后半生一直在河南大学度过,把他毕生的学术积累全部贡献给了河南大学的教育事业,为河南大学培养了历史、考古多门类的杰出人才。
岳母徐桂芳是一位多才多艺而又认真负责的老师,后半生也是在河南大学度过的,她一直在教育系工作,凡是接触过她的人无不为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和乐于助人的情怀所感动。她一直在河南大学工作到人生的最后阶段,对河南大学有着无比热爱的情怀。他们的子女也多在河南大学工作。长子孙心一,是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后在《史学月刊》做编辑工作并任总编,后又担任历史系副主任和教授。长媳祁景梅也在河南大学图书馆做管理工作。他们膝下长女孙越在化学系毕业,现在美国。次女孙彤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也在美国,是国际著名作家。
孙教授的次女女婿郭天榜毕业于河南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先作数学系副主任和学校后勤处处长,后作主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勤恳一生,直至退休,为新校区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小女孙心齐,在河南大学化学系任实验室主任,辛勤工作直至退休。其婿唐长安也在河南大学任职车队调度,直至退休。
可以看出,岳父母及其子女曾为河南大学的许多方面做出过贡献,与河南大学结缘甚深。
四、我与河南大学
我1947年出生在开封市,出生时是在河南大学校医院的姨妈接生的。少年时代我在北门大街河南第一小学读书,同学多是河南大学前身开封师范学院教职工的子弟,和小伙们经常到河南大学玩耍,觉得这座高深学府令人敬仰,产生长大也要进入这个大学学习的朦胧愿望。
我自幼由于家庭父辈的影响,很小就对绘画有浓烈的兴趣,八岁开始习字和学习画画,十岁后正式拜当时开封书画名家释反白法师、武慕姚先生和陈玉章、张乐天、张光斗、蔡德全等先生学习书画并开始学习古典诗文。
我的中学教育是在河南大学前身开封师范学院的附属中学完成的。在这所中学里大多数老师都是开封师范学院培养出来的,是他们用各种知识和学问把我培育起来。
我在中学时期对于古典文学和书画艺术更是情有独钟,课余时间曾和具有同好的小伙伴交游往来,一起吟诗作画。上高中时先后拜访过开封师范学院的于安澜教授学习篆书,跟河南历史研究所的朱芳圃、孙海波教授启蒙学习甲骨文,受过叶桐轩指导学习中国画,与河南历史研究所的刘一安和外语系的刘炳善结为忘年交,从他们那里学到许多中学课程里学不到的知识和学问,奠定了我一生追求历史文化、探索艺术的基础和确定人生走向。
十年动乱后期,我由下乡知青调回开封市,先后在开封27 中学和24 中学教化学和外语,教学之余与河南大学前身开封师范学院的老师多有来往,在此期间,我的岳父孙作云和郭人民老师对我多加指导,内兄孙心一的同学沈志成、靳德行都对我进行鼓励和帮助,希望我能在历史、考古方面继承孙作云教授的学术事业深入研究。在开封师范学院的师生到农村进行斗批改时,我认识留在学校七号楼看守图书馆庋藏书库的管理员李清波老师,他为我追求知识和研究历史、考古文化的热情所感动,特许我进入七号楼地下室庋藏图书馆书库自由阅读,使我得天独厚遍读庋藏书库的各种历史、考古、古文字和文学书刊。我以此为基础先后撰写了后来发表在《文物》等学术期刊上的几篇处女之作。可以说在我进入大学学习之前河南大学已经哺育了我,为后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河南大学读书时
1978 年春我作为77级学生考入河南大学前身开封师范学院,成为历史系的本科生,终于实现了少年时期的梦想,感到无比高兴。在此之前我曾报名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生,进入开封师范学院历史系学习两个多月,1978年5月我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准考证,这时中国科学院已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校批准我两周假期准备考试,历史系正好赶上77级同学要到尉氏农场劳动数周,领队老师特许我可以留下来,我就留在学校和家里积极备考。同学们得知我要参加研究生考试的消息,都积极鼓励我,希望我能考取研究生。尤其是同组的远全中、白秦川、薛庆超等几位同学更是对我鼓励有加,使我备受鼓舞。郭人民老师闻知我要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生,非常热心地给我补课,对我进行详细而又扼要的中国通史辅导。我在短短两周里除了外语和中国通史及专业课考试内容的强化复习外,还恶补了从未学过的《政治经济学》。终于在考试中发挥了这次准备的最大优势通过初试,我的导师胡厚宣后来在我被录取后拜见他时告诉我,居然在历史所数十位考生中脱颖而出,无论考试总分还是专业课考试分数均为历史所所有考生中第一名。我深知这是各位老师和同学们鼓励帮助的结果。不久,我接到复试通知,到北京去参加复试。复试之后我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研究生,跟随世界甲骨文研究最高权威胡厚宣教授开启了学术研究的新的人生历程。当我告别老师们和同学们离开学校到北京去报到时,大家都真诚地为我有机会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进一步攻读研究生感到高兴和表示祝贺,同学们纷纷到我家里鼓励我继续努力。我深深感到河南大学的前身开封师范学院培育了我,虽然我在学校学习时间不到一个学期,但这里是我永远的母校。
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习和工作的8年里,很多老师到北京出差都抽出时间看我,鼓励我好好学习和研究,希望我能回到母校任教。为了报答母校培育之恩,我先后为学校特别邀请导师胡厚宣教授和我所在的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我的辅导老师李学勤老师到母校讲学。尤其使我感动的是在我刚刚研究生毕业陪同胡厚宣到母校讲学结束时,历史系的领导专门安排我为系里的研究生作了一周的讲课,对我的鼓励和关爱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1986年南京大学历史系引进人才把我调到该校后,母校依然给我很多帮助和支持。我在调入南京大学的当年,感到计算机技术可以汉化,使现代汉字可以输入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我所研究的古代汉字“甲骨文”也应当可以输入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根据我对汉字信息处理的了解和对甲骨文文字特点的分析,设计了一个文理交错的科研项目“甲骨文计算机处理系统”课题。项目立项后,最缺乏的是科研资金,当时刚刚调到南京大学对于各方面都不熟悉,参加科研的人员也有限。学校给与的科研支持费用很紧张,面对这一情况我就想到了到母校求援。我到母校后找到学术好友郑慧生和计算机系主任商谈,他们很快就同意和我合作并向学校申请经费,我立即组织南京大学、河南大学和苏州大学3个学校5个科研机构11名老师建立科研团队,开始主持进行研究工作。母校科研处为之坚持这个科研项目划拨出8万科研经费供母校参加这一项目的人员使用。项目很快就全面展开,大约半年左右,在我1988年应美国科学院邀请作为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中国学术代表访美并受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明系聘任客座教授在该系为芝加哥大学、伯克莱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3校开设“甲骨文”博士班课程赴美前夕,完成了这一项目并顺利通过了省部级鉴定。这一项目经新闻报道后,震惊了世界汉学界。毫无异议,最大的功劳应当归功于母校河南大学的全力支持和母校参与项目的各位老师的积极贡献。对此我是深深感激永久难忘的。
美国华人杂志封面人物访谈
在联合国总部办个人书法展
为大英博物馆鉴定中国文物
我从欧美各个名校讲学和研究回国后,母校对我恩惠愈深。为了报答母校恩惠,我和原在河南大学任教多年后任河海大学校长的国家著名水利专家严凯教授在南京组织散在江苏各地的河南大学校友建立了南京校友会,由严凯教授任会长,我任副会长。后来严凯教授退休由我接任会长,开展了一系列校友联谊活动,母校校友总会给予多方支持和指导,使这个不足百人的校友会成为江苏校友与母校联系的纽带。我们先后组织校友参加了母校建校90周年和100周年校庆的活动。在此期间母校历史文化学院还聘我为兼职教授回母校做过多次学术报告,汇报自己在科研方面的收获。学校领导黄校长还亲自到南京大学看望我,并由学校娄源功校长亲自聘请我与我的老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教授同时担任学校的校聘“讲座教授”。在母校建校100周年校庆活动中,由我提议并参与组织历史文化学院专门举办的“纪念孙作云教授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为校庆重要活动。此后我受主持“协同创新”项目“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党委书记关爱和教授邀请参与该项目的顶层设计,还在西二斋为我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在该项目进行过程中我参加了多次专门学术会议和活动外,还广泛邀请海外学者帮助母校组织了“黄河文明与古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
我作为河南大学南京校友会的第二任会长,和学校校友总会保持了联系,对母校的发展十分关切,前年,随着年纪渐大,再者国内外学术活动和文化交流繁多,我想在校友会换届时辞去会长职务,母校校友总会领导刘群老师还专程到北京代表校友总会征求我的意见。母校校友总会领导同意我们把南京校友会改为江苏校友会,在辞去校友会职务后还特意聘请我作为江苏校友会名誉会长。此后母校校友总会特意邀请我回母校,受到校友总会刘波老师和刘群老师等领导和历史文化学院与美术学院两院院长的盛情款待,希望继续对母校在历史文化研究和美术研究与创作方面提供支持。之后我应美术学院院长邀请回母校对美术学院师生做了题为《国际视野下的艺术变革:水墨艺术的当代化与国际化》专题讲座,把我在水墨艺术领域多年的艺术创新探索认识与大家交流,以便开拓大家视野。在此期间在校友总会刘波老师和美术学院席卫权院长安排下,宋纯鹏校长特别安排接见我,征求我对母校未来发展的建议。随后我促成我所主管的欧盟中国委员会下属欧盟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与母校美术学院达成合作共建当代艺术国际研究院的备忘录,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
2010年11月12日在联合国总部第一个中文日庆典上为各国代表团作专题报告
受联合国副秘书长赤坂清隆和中国代表团团长李保东大使接见
最近,欣奉母校建校110周年,历史文化学院和美术学院两院领导邀我作为优秀校友回母校做学术讲座。我将自己近来所做学术研究和艺术探索拟了两个专题,一是将我不久前对新发现的河南巩义双槐树“河洛古国”遗址的研究认识和我因担任威尼斯双年展联合策展人而对威尼斯双年展和国际艺术评价体系的研究认识贡献给母校。
总的来讲,我家祖孙三代和众多姻亲都与河南大学结下不解之缘,是河南大学培育了我们,值此河南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之际,谨以此文略述始末,以抒发对母校培育和关爱之情,聊供校友分享。
作者简介
范毓周,河南大学历史系1977级校友。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执行主席,欧盟中国委员会执行主席。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方书画艺术中心顾问和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客座教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研究院院长、河南大学讲座教授。
在艺术方面,幼承家学,学习书画,先后受著名书画家弘一法师弟子释反白法师、武慕姚、李白凤、陈玉璋、启功、董寿平等大师指导,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为联合国总部、国内外博物馆和公私机构个人收藏,1996年曾受美国教科文基金会邀请在纽约帝国大厦举办个人书画展,2010年受联合国邀请在联合国总部举办《跨越6000年的文化传承:范毓周教授“汉字与中国文化”专题书法展》。目前在进行中国水墨艺术创新,被国际艺术界评为世界顶尖级新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 推动水墨艺术当代化与国际化,引领国际艺术回归美学传统。并受邀担任威尼斯双年展联合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