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刘健研究员在历史文化学院做讲座

作者:郑钰婧   人气:  发表时间:2021年11月17日 17:14

11月13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刘健应邀为历史文化学院师生做题为《楔形文字的传播》的线上讲座。本场讲座是河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系列讲座之一,也是历史文化学院迎接河南大学110周年校庆学术活动之一,讲座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胡浩教授主持。

刘健以“什么是楔形文字”这一问题开始,介绍了楔形文字的基本构成和发展阶段,认为陶筹作为楔形文字起源是当今学界的基本观点。她以大麦符号的演变为例,指出书写工具的改变是楔形文字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随后,刘健介绍了早期楔形文字主要分布区域,并以此为基础推测楔形文字在诞生之初就开始对外产生影响。在众多用楔形文字表达的语言中,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是较为典型的两种。其中,苏美尔语是最早使用楔形文字的语言,而阿卡德语则是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楔形文字语言,两种方言互相交织、关系复杂。刘健建议用“区域整体史”的视角去研究楔形文字的传播,她提出,站在全球视角上,同时采用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有利于从整体上来考察自然与人类发展的历史运动。在谈到楔形文字的传播途径时,刘健分析到,和平传播与强制传播是楔形文字传播的两种主要方式。楔形文字传播与接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诸如多语言文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讲座最后,刘健以阿拉米语和阿拉米字母的传播为参照,梳理了楔形文字传播的路径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讲座结束后,刘健与参加讲座的师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并积极为在线师生答疑解惑。本场讲座对师生理解和认知中东历史以及人类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