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研成果 >> 正文

【青年学人巡礼】 六名青年学者获批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作者:历史文化学院   人气: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24日 20:02

2021年我校历史文化学院郭璐莎、武喜艳、韩涛、杨磊、刘洪洁和文学院周飞6位青年教师获批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该项目要求申请人年龄不得超过35周岁,获批立项意味着负责人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和科研潜力,具有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

郭璐莎,2018年5月入职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陶瓷考古。

2021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为“隋唐瓷器外来文化因素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主要通过对隋唐时期具有外来文化因素的中国瓷器进行分期分区研究,全面梳理不同的外来文化因素影响系统,并探索以瓷器为载体中外文化交流的模式,以及瓷器在一带一路中外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科研感悟:学术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时,不要轻言放弃。要随时关注学术前沿、勤于思考且付诸实际,不骄不躁,持之以恒,结果总归不会太差。

武喜艳,2020年7月入职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古DNA与分子考古。

2021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为“龙山时期中原腹地人群分子考古学研究”,本项目以河南省龙山文化时期材料为研究基础,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式,探寻中原地区复杂文化面貌下人群遗传结构的差异,认识龙山时期中原人群群体互动和融合直至一体化的整体过程,为早期国家形成的社会背景提供一定的支撑证据。

科研感悟:科研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持之以恒,不忘初心,方能在低谷时拨开云霄见月明。

韩涛,2020年7月入职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质人类学、人类骨骼考古学。

2021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为“山西绛县雎村西周墓地人骨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旨在通过对雎村墓地西周时期的人骨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将体质人类学与分子生物学、考古学、历史学相结合,探明雎村墓地人群的人口构成、体质类型、健康状况、饮食结构和遗传关系等,探讨该人群的现实生存状态、社会等级分化和发展水平,并探索西周时期晋人与戎、狄部族在体质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交流与融合等问题。

科研感悟:科研应该是一项需要长久坚持,最好能够享受其中的事,当前一时的困厄或顺遂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杨磊,2020年7月入职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史。

2021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为“近代早期法国捐官制研究”,主要研究16-18世纪法国捐官制度的起源、理论构建、捐官制与法国绝对君主制的互动等问题,目的在于探究法国捐官制对法国近代官僚体系以及法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过程的影响。

科研感悟:在科研过程中,最深的感受是要时刻保持脚踏实地、谦虚好学的态度,从原始资料出发,提高外语水平,向国内外一流学者学习。

刘洪洁,2020年9月进入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

2021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为“以色列城市社会的变迁及其治理研究”,旨在研究以色列城市社会的发展及其治理体系的演化,分析以色列城市化进程中衍生出的各类社会问题,梳理以色列城市治理体系的形成及其调适的历史脉络。

科研感悟:历史学研究是一门将冷板凳坐热的学问。

周飞,2020年7月入职河南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比较诗学与海外汉学。

2021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为“西方文学虚构的概念史研究”。该课题旨在对西方的文学虚构概念进行系统梳理,继而呈现其概念形态和变化轨迹,为中西文学虚构的比较研究夯实基础。

科研感悟:导师常说做学问要深挖一口井,我的科研就是要挖好这口“虚构”之井,为日后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源泉。(转载自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