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历史文化学院召开学习中央和省委关于中华文明探源与文化考古工作指示精神座谈会

作者:刘中伟、陈祎

发布时间:2022-06-15

浏览次数:

来源:

6月14日下午,历史文化学院召开学习中央和省委关于中华文明探源与文化考古工作指示精神座谈会。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副院长丁翼虎,历史文化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和考古文博系全体教师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由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张占党主持。

参会人员观看了5月27日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新闻联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我校特聘教授、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主任、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了工作建议。

丁翼虎领学了省委书记楼阳生在6月13日省委常委会研究文化考古工作的讲话。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考古大省,要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上下功夫,站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加强领导、主动对接,加大投入、建强平台,持续提高组织化程度,不断深化夏文化研究,更好寻根溯源、揭示文明脉络。要在考古学科和人才团队建设上下功夫,加快集聚引育一流人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为建立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河南贡献。要在历史文物活化上下功夫,依托我省丰富的文物遗存、考古遗址、人物遗迹等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创意驱动、科技赋能,丰富载体、创新业态,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更好传承历史文脉,提高中华文明影响力、感召力。要在塑造文旅融合品牌上下功夫,加强顶层设计、产品供给、产业培育,抓好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资源利用、文化业态创新,把“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品牌。

考古文博系教师纷纷发言,深入全面地畅谈学习体会。大家认为,从中央到省委对中华文明问题、文化考古等工作的安排部署,将迎来中国考古文博事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河南大学作为中原地区有悠久历史的“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争创佳绩。

第一,教学方面,中央和省委关于中华文明探源与文化考古精神指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课程思政生长点。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第二,学术研究方面,中国考古学百年来在各个层面填补了中国史前文化的空白,尤其是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上有了颠覆性认识,从时间轴线上构建了百万年人类发展史、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从空间上进一步论证了中华文明以中原文化为核心、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就河南而言,拥有得天独厚的考古资料,在人类现代性、农业起源、复杂社会与早期国家起源等问题上拥有绝对话语权,大有可为。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要强调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的交叉综合研究,要充分发挥我校生物考古实验室、体质人类学、动物考古、同位素分析、冶金考古等方面的优势,将传统田野考古、考古学文化研究和科技考古结合起来,要对重大考古学术问题有更深刻的研究和认识。

第四,要重视科学建设,要将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等都作为新的学科增长点,为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展示培育新人并贡献力量。

第五,要发挥我校文物馆、文物数字化实验室等平台的优势,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文物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要思考考古学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做好宣传阐释工作、宣传考古、宣传河南。文物是将考古学所取得的成就、贡献推介给公众的最佳媒介,考古工作者、文物研究人员应积极发掘文物的多方面价值,利用文物传播中华文化、中国精神,让文物“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

第六,要加强中外考古学合作与交流,让中国考古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为民心相同贡献考古学力量。

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祁琛云做总结发言。他表示,考古学师生应该抓住前有未有的大好机遇,努力在标志性成果产出、研究团队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培育、实习基地建设、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再创佳绩,学院将会一如既往的在经费、人才引育、平台建设等方面继续支持考古学科建设,也将加大对现有团队人员和机构的考核,努力让河南大学考古学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