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历史文化学院张宝明教授在《光明日报》2024年7月22日第14版发表《文本内外:人文语义学的演进与特质》一文。
文章指出,历史学作为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研究离不开文献学(语文学)的支撑,而以“文本”为依托人文语义学,恰好处于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地带。因此,对于人文语义学演进与特质的阐释,离不开文本及其语言、语词与观念关系的进一步梳理。文章强调,人文语义学是一门关注语词、聚焦观念,旨在联通过去与现在,沟通自我与他者的交叉之学。它以问题为切入口,最终以问道为目的,强调人文与科学有别。在对待文本的“语境和语义”上,不同于传统语文学(Philology)倡导走进面对书山文海的做法,人文语义学则更强调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走出来”,不但要精读“究天人之际”的文本,还要有“通古今之变”的开放性对话。在文本阐释中,人文语义学又区别于“关键史”和“观念史”围绕“语境”“意涵”“思想”“语义”的论争,而是强调将观念纳入到语义的延伸,探究文本背后共时性与历时性的不同语境,推动语境和语义向多栖、立体、丰富的人文学科视域延展。在文本思想的书写上,人文语义学强调要以固定确凿的文本为依托,既要重视文本表达意图和背后语言动机,又要回归语境,推动文本关系“历史重建”,在回归与超越中探索人类沟通理解的可能性。文章最后指出,历史学主题的丰富性、多元性、无穷性为人文语义学打破学科壁垒、谋求开发对话提供了现实基础。而人文语义学也正是在深化学科交叉与突破封闭性的学术尝试中推动人文学科的创新延展。从文本出发,让文本产生意义,不仅是人文语义学的价值与使命所在,同时也是人文学科乃至社会学科从问题意识到问道过程的共执支点,对学术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光明日报》创刊于1949年6月16日,是中共中央主办、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思想文化大报,是发表前沿学术观点的重要阵地。《光明日报》是国内极具影响力的权威报刊媒体,同时也是河南大学认定重点学术刊物。
文章链接:《文本内外:人文语义学的演进与特质》,《光明日报》2024年7月22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4-07/22/nw.D110000gmrb_20240722_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