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5日晚,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梁云教授受邀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三楼会议室做题为《融降于崇山:二里头文化人群构成新探》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袁俊杰教授主持,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立东教授作为与谈人参加会议。
梁云由题目中的“融降于崇山”引出为什么会有夏兴之时祝融降于崇山的传说,从考古学文化的概念和实证材料,逐步分析二里头墓葬的人群构成。首先“考古学文化”目前已成为中国考古学理论的核心概念,而由于中华文明具有延续性的特点,周代考古的经验和方法也适用于夏商时期。族属研究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考古学文化各方面内涵与族属的关联度有所不同,其中包括墓向、葬式等方面在内的“葬俗”与人群共同体的关联性最强,是识别族属、判断族源的有效标准,在族属研究中有很强的指示意义。其次,他运用周代的考古实例详细说明,一个考古学文化包含多个族群的现象较为常见,不同族群可以通过不同的葬俗识别出来。再次,二里头文化墓葬以南北向墓占绝大多数。根据方向可将墓葬区分为三类。这三类墓葬遗存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北向墓人群占据了中心都邑,所包含的贵族墓数量最多,无疑是二里头文化居统治地位的核心族群。南向墓人群地位仅次于北向墓人群,且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后者关系密切,应是臣服于后者的盟友或附庸。最后,他通过对历史文献及考古成果的综合分析,推断二里头文化的北向墓人群为姒姓夏族,南向墓人群为彭姓、已姓等族氏。二里头文化的人群以姒姓夏族为主体,其次是彭姓、已姓等“祝融”后裔族群。“融降于崇山”正是夏朝建立之时,姒姓夏族与祝融后裔密切合作的写照。
本场讲座中,梁云对二里头文化的两类人群及其族属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同学们提供了考古学研究的新视角,也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延续性的特征。讲座结束后,梁云耐心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从后往前倒推”这一独特的考古学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