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宽专业视野,深入学习商文化,2024年5月7日—8日,历史文化学院2020级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45名本科生在王运良、贾茜贝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河南省安阳市进行为期两天的专业考察,实地考察殷墟及殷墟博物馆,切实感受大邑商文明盛景。
5月7日下午,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师生抵达殷墟博物馆,该馆聚焦“伟大的商文明”这一主题,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展陈文物数量庞大、类型多样,从商代史、甲骨学、考古史、商文明的世界传播等多个角度,全方位阐释商代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文明、发达的青铜文明、灿烂的文字文明以及高超的手工业技术等,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对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圣地和摇篮,距今3300多年的殷墟留下了迄今为止所知最早的文字系统和文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考察队伍置身于博物馆中,切身地感受到先民的智慧,领悟到“伟大的商文明”这一主题的含义。
在殷墟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师生深入了解到商文化的特质以及商文明的无穷魅力。殷墟博物馆新馆将都城、青铜器、玉器、甲骨这四大要素融入商人的生活,从衣、食、住、行、祭祀、农业、战争等方面,展现了商文明发达的程度。馆内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展陈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全,堪称商代文物展览之最。步入展厅,鼎、簋、觚、爵、钺、戈等一件件造型精巧的青铜器在灯光照射下,闪出青绿色的光,上新文物随处可见,同学们可以近距离感受到商代巧夺天工的青铜铸造技艺。
安阳的殷墟作为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出土了大量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其中,亚长牛尊是现今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也是安阳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展厅内,同学们有幸一睹真容,不禁与《国家宝藏》中亚长牛尊的国宝守护人吴樾一样,发出“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那个时候被称为青铜时代”的感慨。牛尊体态健壮,牛头前伸,口部微张,其眼、耳、鼻、角、腹、尾以及其他体貌特征均生动逼真。牛身满饰龙、鸟、虎、象等各种动物形纹饰。造型奇特瑰丽,纹饰繁缛精美。据安阳殷墟博物馆的专家介绍,尊是酒器的一类,亚是武官的称谓,长是家族长氏的意思。这件通体遍饰神性动物纹样的牛尊,不仅仅是一件祭礼的酒器,更是殷商时期人神沟通的媒介,担负着沟通天地的神圣职责。
殷墟博物馆新馆对标一流博物馆进行建设,展陈手段也进行了精心设计,观展体验全面升级。馆内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赋予文物、文献、甲骨记载等新的时代表达方式,提升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广度、深度、精度,构建文物、历史与数字虚拟空间交互场所。全体师生置身其中,更直观地感受到以商文明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出彩时代,感受到商文明蕴含的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
5月8日上午,全体师生前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考察学习。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是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甲骨文发祥地,被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基址。甲组建筑基址共发现15座,是宫殿宗庙区内建设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被认为是商王室的宫室、寝居之所;乙组建筑共发现21座,多数结构繁复,面积巨大,互相连属,这些建筑被认为是殷王室的宗庙建筑;丙组共发现17座,被认为是商王室的祭坛建筑。整个宫殿宗庙区建筑基址形制阔大、气势恢宏、布局严整,按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宫殿区为中心的范围内。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丙组基址的妇好墓,该墓址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被列为1976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同学们在文物遗迹的包围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商代文明的认识,也巩固并强化了曾于课堂上所学到的考古知识。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中最著名的当属丙组基址的妇好墓,该墓址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被列为1976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深入展馆内部可见,妇好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无墓道。墓室上部有一与墓口大小相似的夯土房基,可能是用于祭祀的建筑。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东、西两壁各有一个长条形壁龛。此墓规模并不大,却随葬了完整度和丰富程度极高的随葬品,向我们展示商文明之丰富的同时,也为当今商文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安阳之旅考察时间虽短,获益匪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学们在对商文明的探索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商文明的认识,巩固强化了于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切实感受到了安阳殷墟“伟大的商文明”,领悟到中华文明的兼收并蓄与开放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