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午,由河南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夏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河南大学研究生院、河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大学公共考古中心协办的河南大学第六届“夏文化”暑期研讨班在明伦校区科技馆举行开班仪式。
河南大学副校长苗雨晨,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委员、河南大学特聘教授王震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杨文胜,河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赵高峰、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尚晋,韩国崇实大学人文大学教授金正烈,韩国国立忠北大学美术考古系教授梁时恩,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张占党、副院长胡浩,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卫东,本届研讨班班主任、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立东等出席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祁琛云主持。
苗雨晨代表河南大学致辞。他表示,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河南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夏商考古是河南大学考古学的优势学科方向,依托夏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河南大学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夏文化研究团队。通过连续六届“夏文化”暑期研讨班的举办,培养了一大批夏文化研究的青年学者。河南大学将不断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夏文化相关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王震中将百年来对夏文化的探索与研究历程概括为三个重要高峰:第一,以顾颉刚先生于1923年所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为核心;第二,1977年“河南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的召开,是夏文化探索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第三,当下党和国家对夏文化研究十分重视,尤其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系列指示批示使得夏文化研究迎来了第三个重要高峰。他希望,应以“夏文化”暑期研讨班第一本讲座纪要集要——《夏文化十二讲》的出版为契机,持续推动河南大学夏文化研究,并祝愿各位学员在研讨班中有所收获。
杨文胜代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致辞。他表示,在国家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夏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等遗址相关工作有序展开。在夏文化研究领域,要将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河南大学文史研究优势,并鼓励学员要潜心学术研究,成为夏文化研究的中坚力量。
赵高峰对参加研讨班的各位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河南大学考古学的学科建设情况、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成果等。他表示,研讨班的举办对我校的研究生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吸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投入到夏文化研究之中。他希望通过考古学科师生的努力,将研讨班打造成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夏文化研究人才培养基地。
尚晋表示,“夏文化”研讨班的举办,对河南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夏文化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命题,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当前夏文化研究已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果,在对学术问题持续深入探讨的同时,应注重向港澳台青年普及夏文化知识,引导海内外青年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张占党介绍了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考古学科的基本情况,他表示,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近年来,考古学科发展前景良好,已成为中原大地考古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之一。历史文化学院将牢记推动夏文化研究、培养夏文化青年研究人才的初衷,全力为研讨班的举办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把研讨班办成夏文化研究的全国知名品牌。
侯卫东回顾了研讨班自2018年以来的开办历程,感谢学校和专家学者对研讨班给予的支持。他表示,夏文化研究与商文化研究密不可分,要全面细致地立足于考古材料,以整体观来审视夏商考古遗存,持续推进夏文化研究。
研讨班班主任张立东发言。他介绍了研讨班举办的学术和社会背景、课程设置、参考文献、课堂纪律等情况。他表示,研讨班旨在培养未来的夏文化研究者,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投身于夏文化研究之中。
本届“夏文化”暑期研讨班共录取学员71名,分别来自英国杜伦大学、韩国崇实大学、韩国忠北大学、澳门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等国内外40多家高校或文博机构。研讨活动共持续五天,7月10日至12日在河南大学进行课堂教授与研讨交流,13日至14日赴登封、洛阳等地进行实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