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赵国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臧知非在历史文化学院三楼会议室分别作了题为《刘邦的精神世界》和《两汉之际的儒生与儒学》的讲座。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李振宏教授主持。
长期以来,大众对刘邦的印象停留在“流氓皇帝”塑造上面,认为刘邦出身卑微,素质低下,没有追求,凭借着运气当上了皇帝。赵国华以志趣、素质、情怀为基本点构建刘邦的精神世界,通过剖析刘邦的精神世界,再塑刘邦。赵国华认为,刘邦虽然出身一般,但志向远大,素有“大丈夫”的理想;刘邦具有一个领袖所需要的大无畏气概和担当精神,善于权谋,礼贤下士,虚心采纳他人的意见,也得到过“长者”、“仁而爱人”的良好评价;另外,传统上所讲的“三达德”——“智”、“仁”、“勇”在刘邦身上也有体现。赵国华表示,刘邦虽然有较突出的享乐主义与自我中心主义倾向,但不能因此忽略了他积极的一面。不关注当时史学家的评论,纯粹以后世的眼光去看刘邦,这样得到的结论是不全面的。
臧知非从儒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取舍、价值追求等方面,详细地讲述了两汉之际儒学与儒生的状况。他认为,这一时期政治力量介入,儒生吏化,经义标准化,学术依附于政治。儒生出仕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实现理想,而是追求官职利禄,功利主义已经占据了主导。臧知非表示,儒生一经出仕,其实就变成了文吏,很难再为儒学本身做出贡献。大量的儒生走上仕途使得学术力量愈发薄弱,最后导致了“术”的垄断和“学”的退场,儒学变为儒术,学术影响弱化。
讲座结束后,两位教授对在场师生所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详细地解答。李振宏教授对两场讲座作出精彩点评,他认为收获有三:其一,两场讲座都有非常明确的问题意识,一个是刘邦的精神世界,一个是两汉之际皇权与儒生的关系问题;其二,两场讲座所使用的材料均无新奇之处,却都发掘出了前人没有提出的问题,这种对于材料与观点的处理手法,令人深思;其三,做学问要善于概括、总结,提炼问题,只有升华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清晰呈现问题的本质。
主讲人简介:
赵国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开设过中国古代史、秦汉史、中国兵学史、三国志、孙子兵法研究等课程,出版有《中国兵学史》《赵国华史学论文初编》《皇位更迭》《战国韬略》等论著。
臧知非,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古代史、中国哲学博士生导师,出版《周秦社会结构研究》《生存与抗争的诠释——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中国道教发展史纲》《伦理本原——孝经与中国文化》《战国秦汉行政兵制与边防》《秦汉土地赋役制度研究》等专著20余部,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及省部项目多项,入选国家社科优秀成果文库一项,获省部级奖多项,现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副会长。